青铜铸文明

——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参观记

教工二支部 杨文华

发布时间:2020-10-13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陕西宝鸡,古称陈仓,被人们称为“青铜之乡”。3000多年前,周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。据说,全国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大约三分之二出自宝鸡。9月26日,参加了我们师范学院党总支组织的“爱党爱国铸师魂”主题党日活动,参观了这个享誉中外的青铜器博物院。

博物院坐落在宝鸡市渭河南石鼓山上,给人以恢弘、凝重的印象。院内陈列以“青铜铸文明”为主题,分为“青铜之乡”“周礼之邦”“帝国之路”“智慧之光”四个部分,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各类青铜器1500多件。这些青铜器的铭文之中,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,包括政治谋划、征战杀伐、祭辞诰命、册赐宴飨、土地转让、刑事诉讼、盟誓契约、婚嫁礼俗等方方面面,好像一本本青铜铸造的史书,散发着一阵阵青铜般的书香。

“青铜之乡”。以眉县杨家村窖藏复原为核心,展现了宝鸡青铜器出土之繁盛。这里出土了毛公鼎、大盂鼎、散氏盘、虢季子白盘四大国宝。建国以后,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更是得到人民群众的自觉保护,使得这一批批、一件件掩埋于地下的、镌刻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的器物得以保存下来,彰显了宝鸡人民所秉承的重义轻利、知礼尚德的文王遗风。

“周礼之邦”。我们国家称礼仪之邦,这个礼仪来源于3000年前施行于宝鸡的周礼。西周时期,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,各种礼乐葬器都必须按照贵族身份和礼仪而使用,规定相当严格。这里有镇馆之宝——何尊。因此鼎的作者姓何,所以被称为“何尊”。1975年被发现底部的铭文,定为国宝。底部铭文为122字,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,它印证了《史记》中关于周初营建洛邑的史实,解决了西周史研究上的疑案。同时,“中国”两字作为词组,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,这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。

“帝国之路”。讲述了周王室的衰败以及秦帝国的崛起。公元前770年,秦人不甘地域贫瘠,以开放的心态走向宝鸡,开始了长达五个世纪的艰苦创业。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国君,他修德行武,实现了让秦人的子孙饮马于河的志向;他求贤若渴,知人善任,聚集了一大批杰出人才,最终使秦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,为后世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秦王嬴政同样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,他开始了征服六国的辉煌历程。公元前221年,建立秦帝国,结束了自春秋以来500多年的割据混战局面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。

“智慧之光”。通过将青铜器铸造的场景同文物的结合,多层次、多角度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。中国的青铜器主要运用陶范铸造的方法,通常采用特殊处理过的泥质材料为铸型,经过阴干和烘焙等环节制成陶制的模和范。制范技术有复合范芯与印模块范拼合、纹饰与铭文的刻制与翻印、泥芯支钉及芯撑应用等多项工艺,再辅以浑铸、分铸、铸接、焊铸的手段。经过这一些列复杂的程序,青铜器才被铸造出来。

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西周是一段不朽的传奇,它创造的璀璨文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影响。4000年前,后稷擅长种植,后来成为农官,开始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漫漫探索,也拉开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艰苦历史征程。古公亶父迁居周原,用黄土修筑城郭,建造家室,设立官司,建立自己的国家,史称“岐周”。

这块土地上,不仅有后稷种出的丰茂的庄稼,还有古公盖好的房屋,他们还以令人叹服的创造力,冶炼出金属。滚滚浓烟在周原大地上翻卷,一条条铜锡合金的巨流,浇注出盛名美誉天下的青铜器。西伯图强、文王访贤、武王伐纣、周公制礼,一幕一幕大型历史剧在这里上演。

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,不仅展示着西周的繁荣与富庶,周人的勤劳与智慧,也展示着宝鸡的文明与礼仪。青铜器标志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改变了金属的属性,创造出了崭新的世界、崭新的时代。正是这个时代,才有了文明的诞生,国家的兴起,以及对大自然不断探索能力的提升。宝鸡这块厚厚的黄土,将青铜器时代的文明推到了顶峰。站在石鼓山上远眺宝鸡,渭河滔滔东去,两岸高楼林立,绿树成林,象征着宝鸡腾飞的金色雄鸡在石鼓山下展翅飞翔。